在中国传统殡葬文化中,纸扎既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情感的载体。它以竹篾为骨、彩纸为衣,通过扎制、糊贴、彩绘等工艺,为逝者构建另一个世界的“生活奢品”。随着时代演进,纸扎从传统器物延伸至现代符号,其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,成为连接生死两界的情感纽带。
纸扎艺术可追溯至唐代,新疆吐鲁番曾出土距今1200余年的唐代纸棺,以废纸糊制深红外衣,印证了“事死如事生”的古老信仰。宋元时期,纸扎发展为立体造型,如纸屋、纸马,并成为祭祀核心。传统纸扎需经选材扎架、糊纸剪贴、彩绘点睛三大工序,以西峰祭祀纸扎为例:骨架:以芦苇、竹条或高粱秸弯曲定型,支撑整体结构;装饰:糊贴彩纸后,结合剪纸纹样与手绘细节,从瓦当雕花到家具纹饰均需匠人亲制;焚祭:最终在仪式中焚烧,寓意“送往彼岸供逝者享用”。
随着社会变迁,纸扎品类从基础生活用具扩展至个性化奢侈品,呼应现代生活需求:交通载具:纸扎豪车(如劳斯莱斯、保时捷)配备可开车门、定制车牌号,甚至内置“司机”人偶;数码产品:1:1复刻苹果手机、华为折叠屏,按键可按压,屏幕绘有图标;奢品与饮食:LV手包、纸扎三文鱼、火锅套装,细节如食材纹理均逼真还原;全球定制:河北米北庄村推出“跨国支票”“天堂护照”,甚至印有本杰明·富兰克林的“祖先钱”。
纸扎的核心意义超越物质形式,直指生者心意:孝道寄托:为逝者焚烧生前未享之物(如豪车、豪宅),弥补遗憾,表达“持续性尽孝”;国际共鸣:法国博物馆将台湾纸扎作品列为“巴黎十大必看展览”,西方观众惊叹中国人以燃烧传递思念的“浪漫生死观”;产业新生:百年老店“新兴糊纸店”将传统技艺转型艺术创作,其微型茶馆、手机纸扎被巴黎布朗利码头博物馆永久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