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无始以来烦恼业障的染污,人们大多具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缺失。刚刚接触到佛法的时候,没有经过佛法熏修,或者没有明师引导,或者受到误导,或本身对佛法的误解,往往在学佛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知见。如果不厘清这些知见,就会导致严重的信仰误区,从而误导他人,严重影响正信佛教的形象。
素食主义是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法门之一,即从不杀生戒延伸为对生命的普遍尊重与关爱,对菩萨自利利他情怀的践行,断食众生肉(腥)及对身体有害的葱、蒜、韮、薤等五辛(荤)。
由于一般佛教徒大多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,素食主义也有全面禁食荤腥及每逢佛菩萨圣诞等吃素的不同形式。
然而,有些学佛者误解了慈心不杀与爱生护生的素食主义者的本意,单纯地将吃素等同于学佛,以吃不吃素为学不学佛的标准。
现在人一般误以为佛教是消极的出世的,甚至有一些初学佛者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,生起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结,忘记了大乘菩萨道的慈悲济世精神。
对于刚刚学佛的信徒,应当先受持不杀生戒(包括不自杀、不叫他杀、不为杀业提供因缘等),广泛参与佛教护生关爱等活动,条件具备的可以在佛菩萨圣诞日吃素。如果自己发心成为素食主义者,也只能是个人实践佛法的自利利他行为,不可强求别人效仿,更不能歧视没有吃素的人。
遁世是放下一切,一心修学,目的是济世度生,而不是逃避现实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学,知行合一,就应该努力做到护持三宝,以弘法为家务,利生为事业,为净化世道人心尽一份力。
佛教主张出世修行是入世度生的准备阶段,自觉觉他,自利利他,圆融真俗二谛,是最圆满的修学生活方式。
释迦牟尼佛在圆寂时,要求弟子们“以戒为师”,戒律是伦理道德的基础,持戒则是自我约束,其表现为止恶防非与进德修善两方面。
止恶防非是自我身心的保护,防止一时的过失给自己带来永久的痛苦。
进德修善是戒律的积极作用,要求我们以利益众生为宗旨,实践佛教博大精深的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精神,广泛开展庄严国土、利乐有情的菩萨事业。
有的初学者不明白戒律的崇高利他精神,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,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个性孤僻,行为怪异,甚至发展为偏执的禁欲主义,远离人民大众,以戒律衡量他人,说四众过失等,与佛陀的慈悲教诲相违。
作为佛陀的弟子,应当谦虚谨慎地广泛地学习佛法,实践佛法。总之,在修学的过程中,充满希望,充满法喜,充满智慧,说明学佛就有进步。